移动人工智能是第六代移动通信(6G)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实验室近期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与多个高技术公司合作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基于高效深度学习的无线资源分配。
实验室的发展理念是开展前瞻性、原创性学术研究和新技术研发,培养能适应未来各种挑战、具有技术、职业和国际竞争力、有学术成就、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管理和行政人才。为此,不仅在无线通信、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前沿学术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还面向未来无线信息网络面临的技术挑战,通过与国内外工业界合作伙伴开展密切合作与广泛交流,解决实际系统设计中发现的重要新问题。实验室一方面对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但同时与学生协同作战,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实验室在国际合作交流中非常活跃,与美国的乔治亚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和德州农工、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英国的南普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瑞典的瑞典皇家工学院和隆德大学、德国的德累斯顿理工大学、日本的信息通信研究所等很多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学者开展了实质性合作。所有教师、博士生和部分硕士生有各种长、短期海外合作经历。实验室教师每年多次参加本领域主流国际会议,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出国参加本领域旗舰式学术会议。
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系列面上/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863、科技部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新一代移动通信重大专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和一系列与国内外高技术公司(详见合作伙伴链接:INDUSTRY PARTNERS)开展的合作项目资助下,曾经在无线边缘缓存、绿色通信、协作多点、干扰管理、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网络、无线中继、认知无线电、多天线多载波等领域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研发。
在这些领域,实验室至今已经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00余篇文章,申请了80余项国际、国家发明专利;向3GPP、LTE+推进组、IMT-A技术工作组提交了20余篇技术文稿;向国家短程无线网络标准委员会和IEEE国际标准委员会提出了二十几项物理层和MAC层提案,其中物理层提案被全面接受,是IEEE802.15.4-2006国际标准的主要贡献者和国家短程无线网络标准GB/T16529-2007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
实验室至今已经培养了20余名博士、40余名硕士,其中有1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1名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1名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名获得北航优秀博士论文、6名获得北航优秀硕士论文;十几名博士生、十几名硕士生获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后分别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或高技术企业从事科研教学、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及销售等工作或出国留学。(详见校友链接:ALUMNI)。